亞東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梁翔最近門診時,遇到一對父母帶著一個月大的新生兒來求診,原因是寶寶幾乎只要吃完奶後,沒多久就吐奶。
寶寶的體重約為3公斤,比同年紀的嬰兒大一些,但屬於正常範圍。梁主任問家屬:「寶寶怎麼吐奶?」家屬回答:「喝完奶後,倒吸一口氣將奶吐出來。」經過檢查後梁主任發現寶寶的腹部有些脹氣,詢問家屬的餵奶方式,家屬說:「每次餵180C.C.,約2~3個鐘頭餵一次。不過,有時因為寶寶哭,以為他肚子餓所以又餵奶……。」梁主任指出:「由於餵奶量太大,寶寶吃太多,使得他的胃部無法接受而造成吐奶。」
此外,梁翔主任也進一步解釋:「若寶寶真的肚子餓,他會出現強烈的尋奶反射。」所謂的強烈尋奶反射,亦即寶寶主動有尋奶反應,並不是大人去碰觸孩子的嘴巴、或去逗他所出現的尋奶反射。他也強調,尋奶是一個正常反射,即使吃飽的嬰兒也會有,因此判斷技巧在於寶寶是否有主動尋奶反應。
後來他建議家屬減少餵奶量,約過了3、4天後慢慢改善吐奶情況。就此案例而言,寶寶吐奶是起因於人為因素,並非是本身疾病造成。雖然寶寶吐奶或溢奶的狀況很常見,但其實孩子真的有疾病等問題的並非這麼多。
什麼是溢奶?
溢奶V.S.吐奶大不同 寶寶吐奶或溢奶的案例很常見,不過家長難以分辨溢奶與吐奶的不同。如何正確區別溢奶與吐奶呢?梁翔主任表示:「一般來說,『溢奶』比較輕微,通常是寶寶不經意吐出一小口奶,或是奶從嘴角慢慢流出。然而,『吐奶』比較嚴重,寶寶是很用力地將奶吐出來、噴出來。」
揪出溢奶原因
寶寶的胃容量小 因為新生兒的胃容量小,吃母奶或配方奶等流質食物容易造成胃部逆流;再加上吃奶的量必須很多,才可提供足夠的卡路里與營養讓寶寶發育,這些都容易造成寶寶溢奶。
賁門功能不佳 除此,新生兒的食道與胃部之間有一塊肌肉主要在控制不讓食物逆流,稱為「括約肌」,又稱「賁門」。可是,嬰兒的賁門發育尚不成熟、比較鬆弛,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而造成溢奶。不過等寶寶6~12個月後,待賁門慢慢成熟,而且開始慢慢食用副食品,像米精或果泥等卡路里較高、容量較小的食物,會慢慢改善溢奶情況。
5個避免溢奶的方法
假如嬰幼兒在6個月前經常溢奶,梁翔主任提供以下方法以減少溢奶情形。
1.少量多餐 首先是別讓寶寶吃得過飽、過脹,餵寶寶喝奶時應先預估份量。即使親餵母乳也應可大致預估孩子吃的量,盡可能比之前份量再減少一些,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吃得太脹,導致逆流而溢奶。
2.排氣 對於容易溢奶的寶寶,當父母幫他拍背排完氣後,在剛吃完奶的20分鐘內,先將他束直讓他靠在大人的肩膀上,讓胃部比較好消化。待20分鐘後再將寶寶放在床上躺平,並將他的身體斜放約30度,比較不容易溢奶。
3.餵完奶後,不要大力搖晃寶寶 很多父母在餵寶寶喝完奶、拍完嗝後,開始將他抱在懷裡搖晃哄他睡,梁主任提醒,搖晃的動作不要太大、別搖晃太厲害,否則容易讓寶寶不舒服而溢奶。
4.選對奶嘴 若父母以奶瓶餵寶寶喝奶,他在喝奶的同時也會吸入些微氣體,容易造成腹部脹氣而引發溢奶。因此,父母在幫寶寶挑選奶嘴要注意奶嘴洞口的大小,不要太大或太小,梁翔主任表示:「最簡單的測量方式即是將奶瓶倒立,假如牛奶是一秒一滴的滴下來,表示奶嘴的大小適中。」如果牛奶滴得很快,表示奶嘴太大,會讓寶寶來不及吸食、吞嚥,產生溢奶;若久久才滴下一滴,不僅會讓寶寶沒吸到牛奶,反而吸入空氣並增加溢奶與脹氣的機率。
5.親餵母乳 儘管如此,還是很難百分之百保證嬰兒用奶瓶喝奶時不會吸入空氣,所以吃完奶後要拍背排氣,降低溢奶機會。然而,梁主任指出:「最好的方式是親餵母乳。當母親在親餵時,乳房跟嬰兒嘴巴的密合度最好,吸吮的力道不僅強、也比較不容易吸進空氣。」再者,母奶好吸收,也助於寶寶的腸子蠕動。
寶寶溢奶,讓他側躺 寶寶出現溢奶的情形很常見,若只是溢奶,當奶流出來時將它擦乾即可。
假如寶寶的嘴巴充滿牛奶,此時的重點即是別讓牛奶嗆到寶寶。因此,梁翔主任表示:「首先將寶寶的身體側一邊,讓牛奶從嘴角流出來,再用毛巾擦拭乾淨。」他也特別提醒父母,不要用手指包著口水巾,伸進寶寶的嘴巴去將牛奶挖出來,一旦寶寶掙扎扭動時,容易造成寶寶的口腔受傷,或寶寶因為緊張反而造成嗆奶危險。
什麼是吐奶?
要找出吐奶原因 吐奶,通常是用全身的力量將奶吐出來,假如是噴奶的方式,梁翔主任指出...
|
留言列表